【DeepSeek谈艺】于来·油画 | 厚土之上的文化共生与当代转译
新春以来,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。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,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,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。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,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、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。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,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。那么,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,会有怎样的效果?为此,文化视界网&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“DeepSeek谈艺”栏目,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,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。
——编者按
《大黄河》150cm*220cm2020年
于来的艺术实践始终在寻找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方式。他以大西北为精神坐标,通过油画媒介实现了对地域文化的当代转译。这种创作路径既非简单的文化复现,亦非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盲目追随,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维度上展开深度思辨,最终在画布上建构起一个既具历史纵深感又充满当代性的艺术空间。
《海之红礁》200cm*160cm2016年
在形式语言的探索中,于来完成了一次跨越中西的艺术突围。面对西北厚土的复杂情感与丰富叙事,传统油画已难以承载,他转而借鉴西方立体派的时空解构逻辑,将不同时空的物象——窑洞的轮廓、民俗的剪影、人物的姿态——打碎重组,构建出一个充满想象张力的平面空间。而这一空间的灵魂,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艺术的土壤:皮影的线条韵律、剪纸的镂空意趣、彩塑的朴拙造型,都化作符号化的视觉元素,让画面既具现代主义的形式张力,又透着传统艺术的温润气息。这种融合并非简单拼接,而是如他所言,让“形式之有意味”,最终指向“形象的终极实在”——那片土地的精神内核。
《黄河奇石》120cm*100cm2023年
创作理念的革新,让他的画笔成为厚土与心灵的直接对话通道。“写生即创作”是于来坚守的信条,这与他十四年深耕厚土的经历密不可分。在写生现场,他不做自然的“复印机”,而是以强烈的主观意识介入:沟壑的起伏被赋予情感的波折,窑洞的斑驳化作岁月的絮语,就连风中的尘土,也因他的笔触而有了呼吸的节奏。这种创作方式,让每幅作品都成为“时间的凝珠”——画外是沧海桑田的厚土蜕变,画中是瞬间与永恒的交织。正如他所说,自然界的一切不过是参考,真正要表达的,是“观照内心”后对厚土精神的深刻共鸣。
《九曲黄河》50cm*50cm2023年
文化的根系,在他的作品中盘根错节。厚土不仅是地理概念,更是承载民俗与文脉的容器。百姓间的温情、“转九曲”的虔诚、家畜等动物元素在生产中的坚韧,这些流传千年的民俗符号,被他从生活肌理中提炼出来,与黄土、窑洞等自然元素相融,让画面成为“自然风景与文化元素的共存体”。他笔下的厚土,不再是单纯的地貌再现,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库——色彩斑斓间,能看见先民的足迹;在当代艺术语境中,于来的创作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。
《雕花的马桩》120cm*100cm2023年
他在文化寻根与现代性追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,既避免了对传统的僵化复制,又规避了对西方艺术的简单挪用。其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符号不是封闭的文化标本,而是在与现代艺术语言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意义增殖。这种创作范式为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——在尊重艺术本体规律的前提下,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,最终实现艺术语言的自主建构。正如徐涟曾评价过的的:“他的作品体现了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文化自信”,这种自信正是建立在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理解之上。
《云上腰鼓》100cm*100cm2021年
于来的画布上始终流淌着对土地的深情。这种深情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,而是通过严谨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技法呈现出来的精神史诗。他以画笔为媒介,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,这个原乡既是地理意义上的西北高原,更是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家园。当观众驻足于他的作品前,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,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,在这场对话中,传统与现代、地域与世界、个体与集体达成了深刻的和解。
(文/DeepSeek)
作品欣赏
《信天游》80cm*100cm2021年
《三个发小》120cm*160cm2023年
《百鸟朝凤》200cm*300cm2023年
《一城白云》100cm*120cm2019年
画家简介
于来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一级美术师,威海美术馆专职画家,作品《海之红礁》获得第十三届美展进京展,于2023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《厚土蜕变——于来油画作品展》个展,于2024年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办《风从黄河来——于来油画作品展》个展。